杜甫 前出塞九首(其七)

前出塞九首(其七)


作者:杜甫(唐)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前出塞九首(其七)【诗文解释】
  暂无相关解释。

 
 
前出塞九首(其七)【词语注释】
雨:作动词用,读去声。
雨雪:即下雪。
“径危抱寒石”句,山高所以径危。因筑城,故须抱石。
指落:是手指被冻落。
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句,祖国在南方,所以见浮云南去便想攀住它。“暮”字含情。

 
 
前出塞九首(其七)【诗文赏析】
《前出塞九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5首。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这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此诗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

 
 
前出塞九首(其七)【名家点评】
毛泽东点评:杜甫的《前出塞》是一首家传户诵的精品佳作。它喻示人们攻敌要攻其要害,抓贼要抓头子,办事要抓住关键。毛泽东指出:“在保卫边疆,防止入侵之敌时,要挽强弓,用长箭。这是指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民间流传的两句极为普通的话,杜甫看出了它的作用,收集起来写在诗中。这两句话表达了一种辩证法的战术思想。我们要打开中美间的僵局,不去找那些大头头、不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去谈行吗?选择决策人谁是对手这点很重要。把共和党这个最大的反共阻力挖掉事情就好办了,非找尼克松不可。”毛泽东把杜甫的《前出塞》的中心思想与他找尼克松的缘由联系起来作了精辟的分析,后来,中美关系的历史,真的就按毛泽东的构想向前发展了。
黄生曰:“六朝好拟古,类无其事,而假设其词。杜诗词不虚发,必因事而设。此即修辞立诚之旨,非诗人所及。”
周珽曰:“前后《出塞》诸作,奴隶黄初诸子而出,如将百万军,宝之,惜之,而又能风雨使之,直射潮之力,没羽之技。”
王嗣奭曰:“《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所蕴,读其诗,而思亲之孝,敌汽之勇,恤士之仁,制胜之略,不尚武,不矜功,不讳穷,豪杰圣贤,兼而有之,诗人乎哉!”
施补华说:“前后《出塞》诗,皆当作乐府读。《前出塞》‘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是讽刺语;‘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是愤惋语;‘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是决绝语;‘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是感伤语;‘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是自占身份语。竭情尽态,言人所不能言。”
萧涤非说:“此诗的主题思想是讽刺穷兵黩武。表现方面的特点是:一、用点来反映面,只集中描写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二、全部用第一人称来写,让这个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由于寓主位于客位,转能畅所欲言,并避免直接批评时政的罪状。三、结构非常紧凑,从第一首的出门,到第九首的论功,循序渐进,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四、掌握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从而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勇敢和谦逊的士兵形象。”

 
 
前出塞九首(其七)【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