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杜甫(唐)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
|
|
|
|
|
|
秋雨叹三首(其二)【诗文解释】
天天秋雨,久久不停,四面八方一片乌云。眼前走的马来的牛无法辨认,泾浊渭清怎么来区分?谷粒生芽,黍穗发黑,农民田妇的收成无法估计。城里斗米就能换到衾裯,只要两相情愿,哪管它值不值?
|
|
|
|
秋雨叹三首(其二)【词语注释】
阑风伏雨:连绵不断的秋雨。
四海八荒:指广阔边远的地方。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四海环绕,故以四海来代指天下。
八荒:八方荒远之地。
禾头生耳:指由于久下大雨,庄稼又长出了耳朵形状的新芽。
黍穗黑:是说庄稼不耐久雨,所以穗子都被淋得发黑而即将烂掉。
田妇:一作“田父”。《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唐玄宗)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无消息:无人说话。
衾(chóu):丝绸被子。
相许,成交。
宁论,不论,不管。
直,同“值”。
|
|
|
|
秋雨叹三首(其二)【诗文赏析】
《秋雨叹三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15首。
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秋天,这是第二首,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
|
|
|
|
秋雨叹三首(其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