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风景名胜 宗教圣地 |  返回首页
云冈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令人流连忘返。

早期石窟(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第16~20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北魏成帝时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是云冈石窟中开凿最早、气势最宏大的窟群,五窟六窟毗连成一组双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为云冈艺术之精华。洞窟呈椭圆形平面设计,窟内宽敞,主要造像占去大部分面积。其中第16窟是以伎乐驰名的洞窟,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昂首挺胸,气概非凡,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或英俊清秀,或肃穆端庄,或披千佛袈裟而立,或合十而坐。周壁有千佛、佛龛。这些造像,神情生动,姿态美妙,或吹笛,或弹琵琶,令人叹为观止。而第20窟露天大佛结跏跌坐,被称为云岗石刻的象征。佛像为释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造型古朴硕大,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背光的大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十分华美,把主佛衬托得更加刚健雄浑,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石窟前有清顺治八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20窟大佛已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
第20窟大佛已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

中期石窟
  中期石窟约开凿于465~494年,主要有第3窟和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组双窟以及第11、12、13窟一组三窟。

云冈第1、2窟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云冈第3窟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高6.2米。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雕刻的。

云冈第5、6窟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

云冈第7、8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动人。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云冈第9~13窟
  第9~13窟又称五华洞。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489)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室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以第12窟为中心窟。第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其余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龛铭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石窟景观
云冈石窟景观↑

晚期石窟
  晚期石窟集中在石窟群的西部,开凿时间约为494~525年,主要有第21~45窟,第4窟及第4、5窟间龙王庙沟区的中小佛龛和中部地区的第11~13窟崖面小龛以及第14、15窟。其中第4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第14窟雕像多风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第15窟雕有1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云冈第21~45窟第21~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云冈石窟艺术的格调。

云冈石窟佛像面部丰满柔和
云冈石窟佛像面部丰满柔和↑

云冈石窟佛龛
云冈石窟佛龛↑

云冈石窟内壁刻的宗教人物浮雕对隋唐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冈石窟内壁刻的宗教人物浮雕对隋唐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冈石窟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风格有所改变
云冈石窟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风格有所改变↑

云冈石窟佛龛
云冈石窟佛龛↑

云冈石窟佛龛
云冈石窟佛龛↑

云冈石窟佛龛
云冈石窟佛龛↑